瑞解梦网 > 杂谈 > 正文

​郁亮的功与过

2025-11-14 22:09 来源:瑞解梦网 点击:

郁亮的功与过

2025年1月27日,万科公告,预计2024年净亏损450亿元,董事长郁亮与总裁祝九胜双双辞职。

从2017年接棒王石时的意气风发,到如今黯然退场,郁亮在万科八年掌舵生涯规划,堪称中国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的缩影。

郁亮的故事,既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试图重塑行业的野心实验,也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与市场周期的残酷博弈。

1

郁亮在万科的历史地位,始于他对规模的颠覆性追求。

2001年,35岁的他升任万科总经理时,公司年销售额仅24.49亿元。但这位财务出身的“小胖”以惊人的魄力提出“千亿目标”——2010年,万科成为国内首家销售额破千亿的房企,比原计划提前四年完成。

这一成绩,奠定了郁亮在王石时代的核心地位,也让他成为“中国地产职业经理人”的标杆。

2014年,郁亮率先提出房地产行业进入“白银时代”,主张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。他主导万科向“城市配套服务商”转型,拓展物流、商业、教育、养老等多元化业务,并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,试图将员工利益与企业长期发展绑定。

这一战略在初期颇具成效。到了2016年,万科销售额达3647.7亿元,尽管让出行业第一宝座,但其生态布局已初具雏形。

2017年正式接任董事长后,郁亮进一步提出“万亿大万科”计划,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开发、物业、物流、长租公寓等领域的生态系统。

郁亮甚至认为:“谈市值管理是格局小了,我们要对社会有万亿级别的贡献。” 这一愿景吸引了资本市场关注,万科股价在2017-2020年间保持相对稳定,甚至被部分分析师视为“抗周期标杆”。

坦白说,郁亮并非盲目乐观者。2018年,他抛出“活下去”口号,震惊行业;2021年再次呼吁“节衣缩食,筹备过冬”。

这些预警虽未能阻止万科最终坠入亏损泥潭,却体现了其对行业风险的敏锐嗅觉。此外,他在宝万股权之争中与王石联手引入深圳地铁作为战略股东,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稳住了控制权,为万科争取了关键喘息期。

2

然而,郁亮的改革最终未能抵御行业系统性风险。2024年的巨亏,暴露出其战略设计中的致命裂缝。

万科2024年亏损的核心原因,是2022年前高价获取的土地项目在楼市下行期难以消化。郁亮在2017年后坚持“逆周期拿地”,认为一线城市核心地块具有长期价值。

但这一策略在2022-2024年的需求萎缩中反噬。

广州广信地块等标志性项目因销售滞缓、毛利率暴跌成为拖累。有人认为,郁亮过度依赖对城市化的乐观预期,未充分评估政策调控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。

尽管郁亮力推物流、商业等新业务,但这些板块始终未能成为利润支柱。2024年,非开发业务贡献不足集团收入的15%,且部分投资(如长租公寓)因回报周期长、运营成本高加剧现金流压力。

更致命的是,万科在2019-2023年间通过保险资管计划融资超400亿元,这些高杠杆工具在流动性危机中成为“绞索”。

郁亮倡导的“事业合伙人制度”本意是激发团队活力,却在执行中导致权责模糊。

2024年财报显示,区域公司为完成考核指标,大量囤积低效资产,进一步恶化资产负债表。此外,他对“国企混改”的执着,如2023年与深圳地铁的多次资产置换,虽短期缓解资金压力,却让万科逐渐失去市场化灵活性。

3

客观讲,郁亮的功过不能脱离时代背景评判。

他接手万科时,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值顶峰,但其任内恰逢三重转折:经济增速放缓、政策调控深化、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崩塌。

郁亮的“万亿生态”愿景本质是对抗周期的豪赌,而赌局的失败既是个人判断失误,更是整个行业逻辑崩解的必然结果。

值得玩味的是,即便在辞职公告中,郁亮仍保留执行副总裁职位,而接任者辛杰——深铁集团董事长的国资背景暗示着万科将彻底转向“政府主导型”发展模式。

这或许是对郁亮时代最辛辣的讽刺:他曾试图将万科打造成超越市值的社会企业,最终却因市场化的溃败不得不退回体制襁褓。

王石曾说:“我的成功就是万科不再需要我的时候。” 对郁亮而言,这句话的代价是450亿亏损和一场未竟的变革。

郁亮的故事,说明在周期的巨轮前,再精妙的战略也可能被碾为尘埃;而真正的遗产,或许不在于万亿蓝图,而在于为行业转型提供的镜鉴——

无论这镜鉴多么令人刺痛。